English

寻找海外遗珍

2000-07-12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中国是具有悠久历史的东方文明古国,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而其绘画发展独早,在没有文字的遥远年代,先民们已在陶器和崖壁上画出了优美的图像。其后经过七八千年的发展,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国画体系,涌现出难以数计的画家,古代遗留下来的具有鲜明民族风格的优秀作品,集中展示了那一时代的绘画成就,是中国和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放射着耀眼的光辉。欣赏和研究这些作品,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继承发扬其中的优秀传统,对发展和繁荣新时代的美术创作有着重要意义。这些作品,大量集中收藏于海峡两岸的北京和台北的故宫博物院及内地的诸博物馆、美术馆中,然而也有相当数量的珍品流散到海外,为其他国家博物馆、美术馆庋藏。论及中国传统绘画的光辉成就,自然不能忽视这些海外遗珍。

从文献及实物可证,中国书画的输出最早可上溯到晋唐时期。首先是我国与邻邦日本、朝鲜有着频繁的友好文化交流,隋唐时日本的遣唐使、留学生及留学僧频频来华,在携回的中华文物中就有名家书画及佛教经书,日僧空海于元和元年由唐返日,带回李真《真言五祖像》,至今列为日本国宝,奈良东大寺正仓院中更珍藏有唐代绘画和工艺品。由于两国文化相近,日本历史上曾数度出现学习和借鉴中国画的热潮,8世纪的奈良时代风行的唐绘就是以中国唐代绘画为根基发展起来的,始于12世纪日本镰仓时代,武士及禅僧们对中国南宋画的欣赏风气,一直延续二百多年之久,不少南宋画院及禅僧的水墨作品随之流传,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日本之汉画,出现了周文、雪舟等巨匠;17世纪中国文人画还影响到日本的文人画,因而不少作品收藏于彼邦,并成为两国友好文化交流中的佳话。

中国自古就有重视书画收集的传统,清代康熙、乾隆两朝对书画鉴藏尤为留意,一些私家收藏名迹亦逐渐集中为皇家所有。迨至嘉庆、道光之际,政局不稳,国势渐衰,鸦片战争后列强侵入,公私书画收藏开始逐渐流散。古画外流的渠道既有友好文化交流,又有书画市场之交易,更有极不光彩之巧取豪夺,从中亦透射出国家命运的兴衰荣辱的历史。

流传到海外的书画数量一时还难以作出精确统计,据估计有数万件之多,这其中自然是真赝混杂、良莠不齐。但确实不乏稀世奇珍、彪炳名迹,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珍贵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兹从本书中所收作品中略举数例以言之:六朝隋唐之绘画由于时代遥远作品颇难流传下来,遗留有数的几件已是凤毛鳞角,其中多数还是后世的摹本,东晋及南朝最有影响的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三家中也仅顾氏尚有作品传世,而《〈女史箴〉图》当数早期古画中之珍品,画卷中的女性仪态端正,人物顾盼有神,线描紧劲联绵如春蚕吐丝,与南京南朝墓出土之七贤图砖画、大同北魏司马金龙墓出土的漆画屏风等相印证,鲜明地体现出当时江南绘画的卓越成就;北朝画史画迹资料更少,号称画圣的北齐杨于华是一位影响极大的画家,《北齐校书图》(宋摹)是他唯一的传世作品。此图反映了北齐对古文献的整理和北方民族间文化融合,画中士大夫举止潇洒,服装器物的描绘也极真实具体,其人物面相与太原北齐娄睿墓壁画极为相似,对了解此一时期的历史和绘画风格、艺术水平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和台湾锦绣出版企业联手编辑出版的《海外中国名画精选》在这方面作出了可喜的贡献。此书虽然远不能包容海外的珍藏,但精选了不少主要绘画珍品,全部以彩版精印,力求显示原作的风貌,而且邀请两岸专家学者逐图加以著录解说,使读者了解其流传原委及艺术价值,体例上的严谨也是值得称道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